马坝油粘,原来你是这样的大米!

   日期:2023-11-15     浏览:581    评论:0    
核心提示:俗话说南米北面,南方人对米的钟爱传承了千年万年,米早已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常客。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是华南地区唯一发
 俗话说“南米北面”,南方人对米的钟爱传承了千年万年,
米早已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常客。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是华南地区唯一发现的早期智人“马坝人”遗址之地,也是水稻生长的沃土。这里出产的马坝油粘米,千年来享誉盛名,跻身广东两大名牌优质米之列。
它是流传千年的特色米
曲江山水闻来久。马坝油粘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石峡文化。在石峡文化的发源地——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狮子岩,出土了成团状的碳化稻谷和米粒,颗粒仍可辨别,经鉴定,炭化米为籼稻,粒型和现代的马坝油粘米极为相似,由此认定马坝油粘与其有必然的联系。

马坝油粘米自小便赢在了起跑线上。曲江山水以“八山一水一分田”布局,地势较平缓,大部分表土、土层较深厚,面积约50多万亩,十分适宜开发农业耕作区,且原产地的土壤类型属赤红壤、红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全区日均温度稳定超过12℃,具有温暖湿润、热量丰富、雨量丰沛、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区内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植物生长繁茂。
由此而生的马坝油粘米细长小巧,米色微带青绿,晶莹剔透。饭熟时香味四溢,饭面泛起油光,米粒条条竖起。饭质软而香滑,饭后齿颊留香。

如此口感自然是得到好米之人的青睐,我国自古便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据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编纂的《曲江乡土志》记载:“稻有芒谷…不粘者有二:一日稴,俗作粘,种类甚繁,以马坝黄粘为最。”在清代,马坝油粘米开始被大量种植,且以黄壳的油粘质量最为上乘,被选为“贡米”供当时的皇室权贵享用。

《曲江乡土志》
建国初期,马坝油粘米不止畅销珠三角,更作为地方土特产跟随华侨走出国门,销往东南亚等国家。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