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庆县大乌江镇凉风村石印组,这里生产的有机大米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

“今年,石印稻田基地种植的近600亩有机水稻迎来大丰收,采收稻谷36万斤,产值突破400万元。”贵州印之谷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刚告诉记者。
9月25日,国家稻米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成立十周年活动暨2023年国家稻米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大会在武汉举行,贵州印之谷农业有限公司的石印有机大米和妇婴有机香米大米产品在大会上均荣获“优质食味大米产品金奖”。
临近乌江,绿树掩映、生态环境良好,石印一直是余庆县的水稻主产区,盛产优质大米。
石印有机米的诞生,离不开返乡创业者陈刚。“我们这里的水从山泉流下,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无旱无涝。”在外打拼多年,陈刚萌发一个新想法——给大家种出好米做一碗好饭。
说干就干!陈刚成立了贵州印之谷农业有限公司。2016年,他率先在村里试种了20亩,种出的米吃出了童年时稻米的香气。
陈刚还专门找人检验,从试种初期便全程接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检测,仅3年就达到有机标准。2019年起,贵州印之谷农业有限公司连续4年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产品证书,并借此建立起有机水稻种植的企业标准。
“我们种出来的,是一颗有灵魂的稻谷。”陈刚自豪地说,从农田规整、种子选择、灌水大小、物理驱虫,再到稻子收割,真正做到无化肥、无农药、无除草剂生产。
“我们依循千年晴耕雨读的古例来种植,用植物堆肥来替代化肥,好山好水种出一片好稻,吃上一碗好饭。”陈刚与他的团队,通过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养鱼鸭与稻共生,修石碾以脱粒,还原稻谷的原味。
“这样种植,空气更清新,水更清了,土地有机质提高了。” 村民杨昌宇说,种出来的大米更加干净优质,能够卖出好价钱,老百姓更加愿意和公司合作。
目前,石印有机大米同时带动周边120余户村民发展有机水稻300余亩。

“不抛光、不打蜡、无添加只是加工的底线。”陈刚介绍, 稻米加工过程要经过自然晾晒、科学烘干,再通过两次碾米(剥壳)、两次筛选、两次色选,一次成形真空包装、一次外包装,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此外,陈刚还将石印有机大米,进行品类细分——香米、妇婴、礼盒、转化期、红米、常规稻,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即便是有机好米,市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起初种下的一季稻,每年每亩只能收获600斤,加之招募用工,每亩地要投入5000元左右的成本。
“我们采用‘公司+家庭农场’的模式进行有机水稻种植加工,家庭农场组织生产多劳多得,公司进行风险兜底。”陈刚深知,保障农民利益,石印有机大米才能走得长远。
如今,石印有机米已在贵阳、广州、上海、重庆等城市打开局面,销售态势越来越好。
与此同时,农家书屋、稻田音乐节、民宿客栈……石印正在依托水稻种植打造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增加消费者黏性,助力石印有机米品牌推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振梁
编辑 刘思博
二审 李劼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