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学校食堂居然用霉变大米做学生餐, 被罚款1万元, 引发舆论哗然!
2023-11-30 17:18  浏览:295
 一袋质量堪忧的大米,竟然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集体恐慌,也揭开了某所湖北学校食堂管理漏洞百出、监管不力的局面。面对曝光的真相,有关部门终于裁定,这所食品安全事件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学校,需缴纳1万元人民币的罚款。然而,罚则是否重,能否警醒业内其他食堂运营者,仍有待观察。

 
事发在湖北省红安县某学校。上周,一位家长在为孩子检查从学校食堂带回来的午餐时,发现盘中米饭中的部分大米发霉变质,不仅颜色发黑,还爬满了虫子。这一恶心画面无异于对食品安全的恶意亵 渎。家长立刻向学校反映情况,要求学校解释。
在家长和其他社会力量施压下,学校不得不展开内部调查。很快,有关部门也介入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学校供餐食堂的确使用了一部分质量严重恶化的大米来烹饪饭菜,而监管部门之前从未对学校食堂的食材质量实施过任何检查。
这一事件迅速在网上引发热议。人们纷纷质疑学校和监管部门对学生食品安全的漠视和不作为。
“学生们还在成长期,每天大量食用这种劣质食材,后果不堪设想!”
“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可学校、监管部门还是没把它当回事。真是麻木不仁!”
面对舆论压力,有关部门终于采取行动,对涉事的学校食堂实施处罚。处罚内容包括:罚款1万元人民币,并强制学校食堂将存量的所有问题大米全部销毁或退货。
尽管处罚力度尚可,但公众并未因此感到宽慰。他们担心在当前环境下,各地学校食堂和监管部门可能仍有类似漏洞,从而继续威胁着千家万户学生的健康。
“1万块钱对一个学校来说,不过杯水车薪,学校可能都不会心疼。”
“只罚款不抓人,那个决策使用劣质食材的负责人肯定还逍遥法外呢。”
的确,处罚幅度看似严厉,但或许不足以让业内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那么,问题的关键在哪里?笔者认为,事发食堂利用监管漏洞使用劣质食材,暴露了我国学校和监管部门在学生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
首先,学校和地方监管部门之间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各部门只顾本身利益,没有将学生食品安全问题真正当回事。
其次,学校内部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食堂采购入库的食材没有进行质量抽检,食材储存条件和人员操作规程监管也存在漏洞。
再次,监管部门的监管流于表面,对食材质量的监测不到位,必要的突击检查也很少开展,正常情况下可能压根就没人到食堂视察。

 
最后,食品安全法规不完善,处罚力度轻。个别食品业者为节省成本,可能选择冒天下之大不韪使用劣质食材,因为即使被抓住,也无大碍。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打通监管部门间信息壁垒,建立常态化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完善监管法规,实施严厉的惩处,这几点至关重要。
具体来说,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入库、储存、流转全过程监控体系,禁止使用任何存疑食材;监管部门则应加大监测检查力度,无预警开展各类抽查,并建立学校自查机制,发现问题及时介入;最后,必须修订相关法规,明确使用劣质食材的严重法律后果,比如重罚甚至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以儆效尤。

 
在这起事件中,涉事食堂使用不合格食材准备学生餐点的做法令人髮指,必须彻查相关责任人并依法追究其责任。同时,整个社会都应引以为戒,从中汲取教训,真正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完善监管体系,让“劣质食材”远离我们的餐桌。

 
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问题的根源在于监管漏洞和执法不严。只有各部门通力合作,健全长效机制,让各类食品生产经营者无处藏匿、无路可逃,学生与公众才能吃得真正放心。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