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隋臣李渊废隋恭帝,自立为皇帝,国号为唐,建都长安。唐前期粮食生产得益于大量开垦荒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据《元次山集》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到唐玄宗时期已是“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在他的《忆昔》中生动地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但到了唐后期,阶级和民族矛盾日趋激化,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整个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一度繁荣的城市变成了“四面数百里,人相食,州县为墟”的残败景象。
唐代的粮仓主要分为:太仓、正仓、常平仓和义仓等。太仓为朝廷设于京城长安的粮仓,粟米的来源主要是各州、县正仓收纳的上好粮食,供京城官员食用。正仓为朝廷设在各州、县的官仓,主要是收纳税粮。常平仓也称为社仓,主要是朝廷设在县以下的用来调剂丰歉、平抑粮价的小型粮仓。义仓是朝廷常设在灾区“救饥馑,备凶年”,用来救灾济贫的粮仓。
由于唐代的瓷器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阶段,并且形成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的“南青北白”两个窑系,陶器主要以三彩器为主,而三彩器又以人物和动物为最,极少有粮仓出现白釉粮仓(见下图一)。从提供的资料看,此仓高21.8厘米,其它不详,但从其釉色看,应为唐代邢窑产品。根据其型制,经查询资料,此仓应为当时太仓或正仓的模型。
红陶粮仓:此仓高18厘米,直径12厘米,圆顶平底,形似馒头,民间称其为土圆仓。据史料记载,这种土圆仓多为唐代的义仓,易建易储,十分方便,而且一直沿用到五六十年代,我国北方一些粮站还有这类仓形。这件陶仓为泥质红陶,胎质较细,烧结程度较高,虽为陶胎但叩之有声,仓壁上有一仓门,仓门下方刻划有爬梯,工艺简捷,造型粗犷,注重写实。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与陶仓一起的还有一件高6厘米,长13厘米的守仓陶熊,熊在汉代明器粮仓中多用作三足装饰,主要是借喻熊体大力壮,凶猛无敌,看守粮仓。唐代人显然也是沿袭了用熊作为守仓的动物,这件陶熊虽然工艺简练,但造型准确,憨态可掬,生动传神。这件红陶明器粮仓是目前不多见的,能反映唐代粮仓建筑的实物缩影。